/ EN

BUSINESS NEWS

home > NEWS CENTER > BUSINESS NEWS

04

2021-08

赴港上市升温 忙到日程排不下 港交所“红利期”来了

Introduction:经济观察报记者老盈盈   “我周四要到证监会交申请,周四晚上飞上海,周五还有一天的会哦。”作为香港中资券商的一位投行人员,做“空人飞人”已经是陈刚的常态。他的主要业务是帮一些内地的新能源公司到香港上市。最近,他手头上有两三个这样的案例,其中有一家日程上特别急,因为马上就要到港交所递表。自港交所新经济改革后,有意愿到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高科技新概念的内地企业也受到了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的追捧,陈刚用“港交所的申请已经多到

Source: Internet synthesisAuthor: Xiao BianClick:33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我周四要到证监会交申请,周四晚上飞上海,周五还有一天的会哦。”作为香港中资券商的一位投行人员,做“空人飞人”已经是陈刚的常态。他的主要业务是帮一些内地的新能源公司到香港上市。最近,他手头上有两三个这样的案例,其中有一家日程上特别急,因为马上就要到港交所递表。

自港交所新经济改革后,有意愿到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一些高科技新概念的内地企业也受到了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的追捧,陈刚用“港交所的申请已经多到日程快排不下”,他接的IPO项目也比以往更多,来形容当下的情况。与此同时,自阿里巴巴赴港二次上市之后,中概股回归热潮持续,选择到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也屡见不鲜。

近日,因为《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火热的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潮有降温之势,已有企业开始撤回赴美的IPO申请书。

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基于香港市场的国际性,回港上市或许成为不二的选择。港交所或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火爆生意周期。

正如香港交易所集团新任行政总裁欧冠升此前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疫情暴发前,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各行各业,这一切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香港交易所是亚洲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持续发展进程中,香港交易所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密集的钟声

自2018年阿里巴巴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回归热潮持续,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近3年间共13家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到香港市场二次上市,共募集资金约2858亿元。

2021年7月26日早间,据港交所文件,理想汽车(LI.NASDAQ)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理想汽车将与小鹏汽车类似,采用双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双重上市,即公司在两个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且同时满足两地对上市公司的各项监管要求。“双重上市的过程比二次上市更为严格,程序更复杂,要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共同监管,但双重上市的优势在于,两地均为第一上市地,如果公司在美国遭遇退市,其香港市场的上市地位不受影响。”陈刚说。

2020年8月,小鹏汽车在美股挂牌,不满一年就回归港股。作为承销方,陈刚也参与到了小鹏汽车的股票发行中。彼时,小鹏汽车“非常受投资人追捧”,陈刚如此形容道。近一两年,香港投资人对他服务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及相关的领域,例如原材料锂矿,电池等领域都非常感兴趣。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这些企业的收入增长情况、销售量,科技是否属于行业领先,是否在做很前沿的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新增“国外上市”这一审查重点,包括“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可能也会有回港想法,但是现在不是说想回来就回来,回港上市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条件。”一家在美国上市两年的香港公司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

目前,中概股回归港股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除了港股美股作双重上市外,还有在香港第二上市、在美股私有化退市后赴港上市两种形式。据了解,回港二次上市的条件包括两个,一是必须已在合资格上市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或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市场)上市且于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期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第二是上市时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至少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收入至少10亿港元。“选择美股私有化以后再赴港上市,这里面存在一个潜在风险,因为私有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成本太低,私有化可能不成功,这种方式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如果私有化以后上不了市,企业的老板可能会比较窘迫。”汇生国际资本行政总裁黄立冲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已经有稍早前递交赴美IPO申请书的企业选择撤回申请。7月28日,哈罗出行官方回应,经过公司管理层慎重考虑,哈啰出行已向美国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发出声明,要求撤回此前提交的IPO申请;后续会根据国家监管要求和资本市场环境,适时推进IPO事宜。

中概股上市前路的不确定性,给港交所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多名投行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称,这对港交所来说是一个利好,迫于国内监管部门的压力,到美国上市很难了,可能要撤回到香港,但近日市场动荡,估计企业的上市节点可能会后移。

除了中概股外,也有不少内地公司谋求港股上市。7月19日,天有教育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7月29日,爱美客发布公告称,爱美客近日递交了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材料;同天,中国证监会披露了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若获得受理,意味着第四范式或将很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聆讯还是等挺久的

事实上,最近两年,港交所的“生意”非常火爆,去年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也未阻挡资本步伐,一些企业在港交所上市以线上云敲锣形式进行。对于这点,陈刚也深有体会。

以往一两年,去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很多。不过今年初开始,陈刚觉得IPO业务比之前更多了。“今年很多企业找到我们,要去香港上市。”陈刚所在的公司,90%都是内地的客户。他感觉今年有点不同的是,一些已经在A股上市了的企业,也会找到他们。陈刚想,可能是这些企业觉得港股估值比以前高了,所以谋求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融资。

上门的企业多起来,陈刚所在的公司明显也会更挑活儿。“如果10家公司来找,我们肯定选最好的两三家去做。”陈刚称,他们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规模、是否具备高科技价值,是否受投资者欢迎、是否有可持续能力以及公司本身有无不合规问题等等。

根据毕马威报告,2020年,香港新股集资金额达503亿美元(约3923亿港元),同比增长24.5%,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纳斯达克;2021年则更上一层楼,上半年在流动资金雄厚、二次上市活动和大宗交易的支持下,香港IPO市场受到投资者需求殷切和市场气氛畅旺的提振,2021年上半年的集资总额达2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港交所对IPO申请的工作安排,其实已经非常多了,多到快排不下了。”陈刚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如果申请的企业问题不是很大,两三个月可以递交香港上市申请,但是聆讯还是等挺久的,就是因为港交所的申请太多了,即便比较简单处理的上市申请可能至少也要等四个多月。不过即便是这样,在陈刚看来,港交所把关的尺度依然没有放松,从交表到聆讯前回答联交所的书面问题,也要看企业问题的多少来决定等待时间的长短,有些企业如果业务等有问题,要回答很多轮问题,也可能会等上一年,有些比较少的可能四五个月就可以聆讯了。

2021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共有 46家,其中主板新上市公司达45家,其中一家为创业板转主板,GEM(创业板)1家。上半年,各月份上市的公司数量分别为14家、7家、11家、3家、2家和8家;根据毕马威报告,内地科技公司以募资金额计继续领先市场,在上半年前十大 IPO中,有五家来自这类公司。

港交所的新时代

港交所如今业务量的暴增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2018年,时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推行上市制度改革,该制度允许具有同股不同权架构新经济企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以及符合资格的公司进行第二上市,为新经济公司打造可供发展和投资的生态系统。“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香港交易所终于在今天推出了新的上市制度,迎来了香港资本市场激动人心的新时代。”李小加彼时说道。

港交所市场发展科主管鲍海洁表示,过去三年中,香港的新股集资额两年排在全球第一,特别是新经济公司成为资本增长的主力,新经济股IPO集资额占香港IPO总额的比例由2018年的35%升至2020年的64%。今年首季该比例升至95%。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近年来港交所的股价屡创新高,在今年初更创下了587港元/股的新高,目前市值已经突破6000亿港元。今年以来,一众大型投行唱多港交所,维持“增持”评级。例如摩根大通曾于今年3月发表报告表示,基于香港交易所多年来每股盈利之高增长,将其评级由“中性”上调至“增持”。

2021年,前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国际市场首席执行官欧冠升接替李小加出任港交所掌门人。6月16日,欧冠升发表上任以来第一份网志称,过去21年,香港交易所从一个区域性股票交易所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了今天国际领先的交易所集团,提供丰富的多资产类别产品和金融服务。目前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已经多达2550家,较2000年的790家增长了两倍多。香港交易所集团的收入也从21年前的23亿港元增至去年的192亿港元。香港交易所在新经济融资(包括生物科技融资)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诚然,港交所的改革还在继续。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官网发布的咨询总结表示,从明年1月1日起将提高主板盈利规定,要求主板上市公司三个会计年度盈利总和达到8000万港元。根据咨询文件,港交所决定将主板盈利规定调高60%,等同盈利总和8000万港元,并将盈利分布改为56%∶44%,即财报期首两个财政年度所需的最低盈利总和为4500万港元,最后一个财政年度为3500万港元。换句话说,未来港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在三年营业纪录期的股东应占盈利,必须符合以下最低要求:最近一个财政年度不低于3500万元;前两个财政年度累计不低于4500万元。

盈利规定自1994年推出至今一直未有作出任何修订。2018年,港交所将主板市值规定由2亿港元调高至5亿港元,但并未将盈利一并提高,由此导致仅仅符合市值和盈利两项最低要求的公司,历史市盈率由10倍爆升至25倍,远高于市场平均数。问题是这些上市申请人一般都以提交给港交所乐观盈利预测来反映增长潜力,从而证明其偏高的估值合理,但其中不少公司在上市后都达不到盈利预测要求,并且股价大跌以致市值大跌。港交所认为,因盈利规定未曾修订而出现的某些涉及失当行为的个案,影响主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现行的盈利规定。

当然,也有反对观点指出,调高盈利规定可能将中小企业及传统公司拒之门外。“提高主板盈利门槛,对新加坡的上市企业影响是最大的,因为新加坡的市场有限,它的上市公司规模不会太大,而中国这个市场相对比较大,GDP也高,对内地市场影响稍微少一些。”黄立冲对记者表示。

对此港交所表示,并不认为调高盈利规定会剥夺中小企业于香港上市的机会,若有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未达到主板要求,可寻求GEM(即创业板)上市。“创业板质量与主板差距较大,有些企业会觉得如果要去创业板上市,那宁愿就不去了。”黄立冲说

近期,港交所计划推出新平台FINI,为链接全球做好准备,缩短新股定价及开始交易的时间周期,提高市场效率,又结合科技平台,让科技融入现代化交易体系中。

对于陈刚而言,这些变化,将是他未来在做投行业务当中要去研究和适应的。当下,还是忙好手头的企业上市事项。

(应受访者要求,陈刚为化名)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鹏盛资本PENGSCPA. 鹏盛资本PENGSCPA DO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ARTICLE, WHICH IS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IF ANYONE SUFFERS DIRECT, INDIRECT OR RELATED LOSSES DUE TO THE USE OF THE MATERIALS IN THIS ARTICLE, 鹏盛资本PENGSCPA WILL NOT BE LIABLE FOR SUCH LOSSES.

More +Ho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