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
Introduction:当前,新技术带来数字金融的日新月异发展,在助力金融功能完善与金融服务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其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正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亟待重新梳理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核心要素。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金融的概念边界,从而有针对性地聚焦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施对象。众所周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新金融的概念边界一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此前,金融科技逐渐给出共识的定义,即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所指出的,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模式、业
Source: Internet synthesisAuthor: Xiao BianClick:350
当前,新技术带来数字金融的日新月异发展,在助力金融功能完善与金融服务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其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正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亟待重新梳理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核心要素。
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金融的概念边界,从而有针对性地聚焦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施对象。
众所周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新金融的概念边界一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此前,金融科技逐渐给出共识的定义,即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所指出的,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与此同时,2020年下半年欧盟发布了数字金融一揽子计划,国内也开始全面探讨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与之相应数字金融的概念也引起了新的关注。事实上,二者都代表了金融演进的新趋势,但后者则更多体现出数字化对于金融活动的全面重构。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数字经济产业范围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前4个是数字产业化,第5个则是产业数字化。相应的,第4类涵盖的“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借贷、非银支付、金融信息等;第5类的“数字金融”,则强调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探索。就此来看,这一分类还值得商榷,如非银支付、征信显然也是持牌机构,应纳入产业数字化之中。不管怎样,在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的时候,亟需形成共识,以防止重现互联网金融认识混乱时期引发的消费者保护难题。
其次,应该在事先和事后,分别针对金融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开展有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方面,从数字金融供给来看,需要有效甄别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影响。对于前者,则应深入研究数字化对金融机构、模式与产品的影响,避免风险的积累与传染;对于后者,则需探索基于数字金融的微观审慎框架,包括加强准入与持续监管有效性,促使数字金融提供者的行为更加理性。同时,还需兼顾事先与事后机制。事先重点针对各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加强治理与监督,例如金融机构在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营销宣传方面,还存在违规行为,亟待约束与规范;事后则需加强惩罚机制,真正使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付出代价”,从重“行政处罚”到“经济处罚”。
另一方面,从数字金融需求来看,“与时俱进”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一是紧跟数字金融知识的迭代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理论支撑与学习模式。
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多元化触达公众的形式,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三是在文化教育层面,要帮助用户不断提升金融素养。实际上,投资者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投资者风险识别意识与财富管理能力。
最后,数字金融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需抓住核心难题。
第一,当前迫切需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时,更有效地打破“数据孤岛”,发挥数据要素在金融效率提升中的应有价值。无论个人数据、商业数据、公共数据,还是来自于网络安全法规定的重要数据、核心数据方面,过去都是泛泛而谈,目前则需要在规则层面予以清晰化。实际上,现有诸多通过数字金融产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往往都源于机构对于个人数据的滥用。如何真正使得数字金融消费者突破各种“算法陷阱”和“信息茧房”,应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
第二,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强调技术伦理。如根据国际证监会组织、欧盟近年来的思路,当下逐渐形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五大伦理要求,一是善举:确保模型的使用和/或运行以善意为本,符合投资者的最大利益并具有市场诚信;二是不伤害:能够理解和解释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决策,继而能识别可能发生不当行为的环节;三是人的自主权(包括可审核性):确保人对模型能够决定和不能决定的方面拥有控制权;四是公平(问责制和透明化):确保高层能恰当理解模型的行为并承担责任,以便能在企业内部和客户面前公平行事;五是“可解释性”:确保模型产生的结果是可解释的。
第三,还需高度重视加密数字资产与去中心化金融,及以数字金融为名的其他非法金融活动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影响力的加密货币已达1万余种,总市值早已超过1万亿美元。同时也涌现出了更多“看不懂的数字金融”,如Defi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将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所有的“中介”角色全部由代码替代,NFT通过智能合约使得现实中的资产存续于“数字空间”,这些前沿创新应该说具有着眼未来的探索价值,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难题。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非法金融活动披上了数字金融外衣,往往超出了传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能力范畴。
总之,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营销宣传、信息安全等全流程上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则是拥抱数字金融“创新红利”的前提与基础。
来源: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杨涛
转载:中证网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INTERNET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鹏盛资本PENGSCPA. 鹏盛资本PENGSCPA DO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ARTICLE, WHICH IS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IF ANYONE SUFFERS DIRECT, INDIRECT OR RELATED LOSSES DUE TO THE USE OF THE MATERIALS IN THIS ARTICLE, 鹏盛资本PENGSCPA WILL NOT BE LIABLE FOR SUCH LOSSES.